94.75亿美元!创新药出海金额创纪录,国产实力稳步提升
不久前,康方生物依沃西50亿美元授权“出海”引发业内关注。近日,科伦药业高达93亿美元的总交易金额再次刷新了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纪录。2022年以来,创新药企“出海”步伐加快,据业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0余款国产创新药以授权方式“出海”(License out)。

94.75亿美元 科伦创新药“出海”金额创纪录
12月22日,四川科伦药业控股子公司四川科伦博泰生物与国际制药巨头默沙东签署了独占许可及合作协议,科伦博泰将其管线中7种不同在研临床前ADC候选药物项目以全球独占许可或独占许可选择权形式授予默沙东。根据协议,科伦博泰将获得1.75亿美元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合计不超过93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这也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的金额纪录。
据悉,《合作协议》将在通过美国商务部反垄断法案审查和科伦药业及科伦博泰股东大会批准后生效,生效后科伦博泰将收到一次性合计1.75亿美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默沙东另将根据各项目开发阶段及商业化进展分期向科伦博泰支付里程碑付款,并对上市产品按净销售额分层支付提成。如科伦博泰决定将全部授予独占许可选择权项目全球权益授权给默沙东,预计会收到默沙东里程碑付款合计不超过93亿美元。对于此次合作,默沙东实验室总裁李耀廸博士(Dean Y. Li)表示:“ADC技术的进步正在促进新一代候选药物的产生,能够更精确地将强效抗癌药物递送到肿瘤部位。我们将继续扩大肿瘤在研管线,并期待与科伦博泰团队合作,为有需要的患者开发这些候选药物。”
事实上,不止是科伦,今年来,国产创新药加速出海,尤其是在双抗和ADC领域正迎头赶上。12月6日,港交所上市企业康方生物宣布了其独立开发的全球首创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的“出海”授权协议,总交易金额最高为50亿美元,其中首付款为5亿美元。据西南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国内医药公司出海交易项目共149个。
通常来说,海外巨头在引进方面更加“挑剔”,国产场新药能够获得这些“药王”们真金白银的青睐,无疑更能凸显创新成果的价值。
出海的核心优势:进度和数据
当然,不是所有重磅交易,最终都能产生极大价值。
对一款创新药来说,核心优势取决于两点:进度和数据。并非所有license out的产品,都有相应指标。比如,科伦药业此次打包出售的7款产品,均为临床前创新药,且并未公布相应信息。
在这一背景下,投资者有必要清楚,创新药出海的锚究竟在哪里。某种程度上来说,交易总额及付款方式则是一个观察窗口。
通常而言,交易总额包括首付款和里程碑款两部分。其中,里程碑款,需要后续达成各种临床成就后才能解锁。
如果说,交易总额意味着产品未来潜在价值的大小,那么首付款,则意味着买家对该产品未来价值兑现概率的判断。
理论上,如果交易总额很高,首付款却很低,表示买家对于产品能否真正落地,还有较大顾虑。这也不难理解,新药的研发总是充满了变数。任谁,都不可能全款all in。
对于一些已经得到证明的产品,巨头们不会吝啬。
国产PD-1的出海便是如此。诺华引进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交易总额达22亿美金,首付款为6.5亿美金;礼来引进信达生物的PD-1总额为10.25亿美金,首付款为2亿美金。
相应的,对于临床前的产品,即便对科伦药业知根知底的默沙东,出手也会谨慎。可以看到,此次合作的首付款为1.75亿美金,平均每款产品为2500万美金。
尽管7款产品还处于临床前阶段,这一首付款已经不低,但对比“百亿美金”里程碑款,具体价值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当然,不管最终结局如何,国产创新药出海,进军新大陆已然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中国药企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对于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来说,这无疑是积极的一面。
在国产创新药不断“出海”,并不断刷新出海总交易额的背后,可见国产创新药企业实力的崛起,以及跨国药企对国产创新药企业产品的认可,将助力国产创新药加速“走出去”。